我峽山李氏家族,乃百世之望族。
據族譜記載,峽山李氏本為山東臨沂瑯琊王氏一脈,源于周朝周靈王太子晉。元朝末年,因避紅巾軍亂,自江西婺源遷至桐城(今樅陽)官埠橋鎮的敦厚灣(即東河灣),迄今已六百余年。從江西婺源遷至桐城(今樅陽)官埠橋鎮的敦厚灣的第一世祖為王萬一公(仍為王姓),明朝洪武年間,從其子義清公開始,朝廷下令當地的王、韓、黃、李四姓共同隨當地土著族李姓一起姓李。以后族人歷次修譜,遂根據所居地理位置在李姓前面冠以“峽山”二字,以區別于土著族李姓,維系血脈。自王萬一公以后,族譜曾經七次修訂,賡續不斷。最后一次續修始于公元一九二八年,成于公元一九三二年,族長是李光炯先生。峽山李氏還曾建有宗祠,后在“文革”期間被拆除,用于建學校。族譜四十五本被李氏后人分散保存,散落民間。前幾年,李萬青先生等人經過艱苦尋找,終于將族譜搜尋完整,重新合攏一處。
據歷史記載,我族堪稱中古時期以來的第一名門巨族,英才相繼,連綿不斷。始祖周朝立國有八百多年,東周靈王太子晉,少聰敏,善辯,曾使叔譽、師曠辯場敗北。晉直言敢諫,靈王二十二年,谷、浴兩水直副王宮,靈王欲堵,晉諫言反對,并直砭時弊,說:“王將防斗川以飾宮,是飾私亂而佐斗也,其無乃彰禍而遇傷乎?”太子晉沒能繼承王位,被廢為庶人,其子為敬司徒,后人由洛陽遷居太原、瑯琊,時稱王家,是為王姓。后歷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作為一個巨族延續長達七百余年,經久不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戰亂之世,朝代改易頻繁,社會動蕩不安,生活于山東臨沂的王姓一脈-----瑯琊王氏卻能夠始終居于一流名門的地位。王氏家族分支眾多,人丁興旺,注重家學傳承,順應歷史潮流,在為政治國、家學家風、書法繪畫、文學史學等諸多方面都有突出建樹,并形成了著名的家族文化——瑯琊王氏文化。自元代王萬一公遷至今樅陽官埠橋已六百余年,峽山李氏也繁衍了幾十代,族人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內外,但根在峽山,血脈的流傳沒有更改!
家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組織的細胞。家譜是一個家族繁衍發展血脈傳承的記錄,家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歷史上,峽山李氏宗譜多次修續,先祖們在宗譜上也留有家規和祠規,明示后人要保護好宗祠,續好家譜,F在,距上一次的修譜已經過去八十余年,李氏宗祠也早已湮沒。為彰顯祖德,傳承族脈,重建峽山李氏宗祠、續修峽山李氏族譜,已是我們當代全體峽山李氏后人的共同責任和重大使命。我們今天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代,社會繁榮。國泰民安,這也是建祠修譜的極好時機,我們應該順天應時,積極行動。當前,國家和政府正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的李氏宗祠將體現時代新意,它不僅是峽山李氏睦宗族、敦孝悌的園地,也希望能夠促進官埠橋鎮新農村文化建設,成為村民讀書學習、老人文化活動的場所,以及青少年參觀學習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
建祠修譜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難事。過去,峽山李氏歷次修祠續譜也曾經歷諸多困難,尤其是經濟上的困難,但先祖們都能同心同德,不怕艱難,始終把續譜和宗祠的建設維護當作家族文化來傳承。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們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的身世來歷,才知道身上流淌著的血脈的源頭。重建峽山李氏宗祠是李氏后人共同的大事,希望每個李氏后人都能發自內心的積極參與,自覺自愿,獻計獻策,從經費上、物資上、人力上為宗祠的建設、族譜的修續貢獻自己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宗族的事情靠大家。只要我們大家同心同德,齊心協力,難事就將不難,大事就能辦好。為保證峽山李氏建祠修譜工作的順利進行,特成立了峽山李氏宗祠重建領導小組,并制定了包括財務在內的各項管理制度。根據初步估算,宗祠的工程建設費用和續譜的相關費用需人民幣數百萬元,目前籌措經費工作正在積極準備,其他相關工作已在陸續展開。希望李氏后人、特別是經濟比較寬裕的人,能夠盡心盡力,積極奉獻對宗族的愛心!建祠修譜工作也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凡是為我峽山李氏建祠修譜作出貢獻之人士,我們都將銘記在心,祠存其玉照,譜載其姓名,使我李氏族人永志其功德!
峽山李氏宗祠重建領導小組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