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峽山李氏宗祠感言
李應開
兩年前,母親回安徽樅陽老家探親,回滬時告訴我,老家的族人想把從前拆掉的李家祠堂重新修建起來,還要修續族譜,并希望我也能捐點“銀子”。當時我也沒有在意,隨嘴對母親說:好啊!建祠續譜對子孫后代是件好事情,屆時會盡一份力的。轉眼兩年過去了,并沒有見到建祠續譜有什么動靜。
今年春節后,侄兒從老家帶來一套《桐城峽山李氏宗譜》,共四十五本(復印本)。當我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族譜翻閱一遍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前盡管知道我們李家曾是大戶人家,但怎么也沒有想到峽山李氏是帝王之后,祖先可以一直上溯到上古的周朝周靈王,并為臨沂瑯琊王氏之一脈!從西周文、武王,到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將軍王翦、王賁父子;從晉朝名相王導,到被稱為書圣的王羲之及王獻之父子;從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到耳熟能詳的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烏衣蒼》;從《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王祥,到“竹林七賢”之一的神童王戎 ,這些歷史人物在峽山李氏族譜中都有所列,也就是說,皆為峽山李氏的先祖而舉不勝舉……“琳瑯滿目、楚囚相對、入木三分、情有獨鐘、東床快婿……”,等等,這些成語典故我們常常應用,卻不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竟是由自己的祖先所創造,竟是出于自己的歷史家園!
清明節時,我回老家去祭祖。幾天里和族親長輩們接觸,才知道他們建祠續譜的愿望十分強烈,特別是其中很多人都已年過古稀,令人感動!過去,峽山李氏宗祠建在今天的樅陽縣(歷史上曾屬桐城縣)官橋鎮敦厚灣(即東河灣),上世紀70年代被政府拆遷用于建學校,祠內的設施和物件毀于“文革”,陳列祠中的李氏宗譜共四十五冊被族人分散保存而散落民間。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李氏族人尋找族譜的愿望日益強烈。李萬青先生等人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終于將散落民間的李氏宗譜搜尋完整,合攏一處,令李氏族人百感交集,感概萬千!峽山李氏宗譜歷史上曾經七次續修,這一套宗譜修續于一九二八年,成于一九三二年,歷時四年,距今已經八十年。當時的族長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李光炯先生,譜序由近代著名的桐城派教育家、詩人、書法家方守敦撰書。
經過了解,建祠續譜之所以遲遲未能進行,主要.是此項工作的籌劃組織難度很高,特別是經費的籌措缺口很大,靠他們這些老人很難解決。他們希望我能有所擔當。我聽了,感覺壓力很大,覺得自己人微言輕,未必有什么號召力,但想到宗譜的記載,覺得作為這樣一個巨族的后人,也應該盡心盡力,為宗族的傳承作點微薄的貢獻。
江河有源,樹木有根。打開《桐城峽山李氏宗譜》,方知我李氏的由來。據族譜記載,世居安徽省樅陽縣官橋鎮敦厚灣(東可灣)的峽山李氏,第一世祖叫王萬一,萬一公兄弟三人(后萬一公一脈改姓李,萬二公改姓羊,萬三公遷銅陵),元朝末年因避戰亂(紅巾起義),由江西婺源遷居到桐城(今樅陽)官橋鎮敦厚灣(東河灣)。明朝洪武年間,從萬一公的兒子義清公起,朝庭為方便賦稅管理,下令當時的王、韓、黃、李四姓共一姓,即土著族李姓。為了區別于土著族李姓,族譜歷次續修時就在李氏之前冠以峽山(地理特征)二字,以防血脈不清。萬一公是周靈王太子晉的第六十一代孫,為山東臨沂瑯琊王氏的后裔。瑯琊王氏姓氏是由姬姓而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靈王姬沁),太子晉的兒子宗敬為司徒,后見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辭官隱居。時人因其出于王室仍稱其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瑯琊王氏、太原王氏的始祖,后人遂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唐人孟浩然詩曰:“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我以為,峽山李氏宗譜的重新現世,對我們當代峽山李氏后人來說是喜出望外的大事情。翻開峽山李氏的族譜,數譜上風流人物,使人感到實際上是一部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畫卷的重要組成部分。族譜所記載的內容及歷史人物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時間久遠,年代跨度長。峽山李氏宗譜的時間一直上溯到周朝周靈王(周靈王是周朝的第二十六代君王),下至公元一九三二年,續譜從未間斷,內容詳實,實屬罕見。
——曠世英才相繼,多為國之重器。僅西周立國至東周歷史就延續了八百多年。瑯琊王氏興起于西漢昭、宣時期的門閥世族,家庭由當時的著名經濟學家、博士、諫議大夫王吉奠定基礎,后經過王吉之子王駿和王駿之子王崇祖孫三代的共同努力與開拓,終于形成了“瑯琊王氏”這一國內公認的中華第一望族。瑯琊王氏家族所出的丞相,從兩漢到唐共九十二位、一百零四人次。
——瑯琊王氏家風家學清純深厚,崇儒尚經,古今稱譽。家風是家族文化的基礎,其內涵主要包括信仰理念、處世哲學和行為規范方面。瑯琊王氏作為興起于漢魏綿延千載的中華著名望族,就其家族特征即所謂家風門風而言,是以基深厚久遠的家族歷史為基礎,在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優勢之上孕育形成的。它既有當時各大士族家庭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家的特殊性,表現在:
一是推崇儒學崇尚經學的家族信仰理念。儒學自孔子創立后,在齊魯之間廣為傳播,王氏后人多以儒學而入仕,既奠定了瑯琊王氏作為國內著名世族的地位,也為其后人樹立了先儒后官的榜樣。以儒為主,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為我所用,是瑯琊王氏家族信仰理念這一基礎性家風的鮮明特征。
二是推崇仁愛孝友的家庭倫常。仁愛孝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東方色彩的倫理思想之一,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人編撰的《二十四孝》一書中,王室家族中如魏晉時期的王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臥冰求鯉”、“風雨守柰”的故事已傳頌千載。
三是富而不奢、簡樸廉潔的治家理念。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吉祖孫三代皆系名臣,但“無金銀之物,及遷徙去處,所載不過襄衣,不蓄積余財。去位家居,亦布衣蔬食”。王祥雖高居三公之臣,但深嫉貪鄙 ,口不言錢。
四是注重對子弟文化教育的家學家風。瑯琊王氏是一個靠崇儒治學而入仕的士族,由于家族的顯赫是與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故其家庭成員多能注重對子弟的培養教育,努力向學成為這一家族的傳統美德及家風。
《桐城峽山李氏宗譜》上有家規二十條,其內容也貫穿了上述方方面面,如急賦稅、肅祠宇、謹祭祀、勤耕讀、崇節儉、敦考弟、睦宗族……
瑯琊王氏是中國中古時代的第一豪族,千百年來,王氏后人馳騁于政壇,簪纓相繼,冠冕不絕。到了現當代,王氏及李氏名人仍然很多:從峽山走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家、民主主義思想家李光炯先生,到建國后任民盟中央常委、林墾部副部長、北京林學院首任院長兼黨委書記的李相符;從解放軍第二軍區大學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及生藥學家李承祜教授到歷任廈門上海交大等大學教授的教育學家李相勖;從小學畢業由一名賣米工到被譽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從一名普通的學者到曾經在美國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五,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勛章”和“美國發明家勛章”,獲得華人在美國最高榮譽的王安等等。
在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事業中,也有兩位瑯琊王氏后裔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成為聲名遠播的商界驕子。一位是王廷江,臨沂市羅莊區人,少年時務農,后拉地排車從事陶瓷運輸。經過多年努力,王廷江建立的江泉集團已跨入全國五百強企業行列。一位是王景連,先在臨沂縣南坊供銷合作社工作,一九九八年擔任山東金升有色金屬工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在他的領導下,金升集團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再生銅回收加工等十個分公司的大型企業,王景連被譽為“江北銅王”。“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們都積極為國分憂,捐錢捐物,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和福利事業。
千枝歸一本,萬派總同源。當您在了解了自己源于周王室而為瑯琊王氏之后裔,也許您為自己的姓氏而倍感自豪,也許您為自己的姓氏而深感驚嘆。自豪也好,驚嘆也罷,也應該,但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自然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世的來龍去脈,還有什么比這個更為重要的呢?重要的是,我們作為一個著名家族的后人,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一部家族巨史?您是否感覺到列祖列宗曾經創下的感動天地的輝煌與榮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失而復得的族譜和已經拆毀多年的李氏宗祠,您是否感受到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對拆毀多年而未建的李氏宗祠的痛心與不安?重要的是,您不能目睹他人的宗祠重修大放異彩時,而對自己的宗祠重建而無動于衷!今天的您也許身份顯赫,身處高位,工作繁忙;今天的您也許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其樂融融;今天的您也許還在為了自己的生計而四處奔波,生活工作中還有些困難甚至不幸……但這一切都改變不了您身上流淌著的,由瑯琊王氏而來的峽山李氏的血脈!重建李氏宗祠續修族譜,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榮耀與虛榮,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價值需求。當您看到很多偉大人物、歷史名人、社會精英對宗祠族譜的論述與理解時,相信您對重建峽山李氏宗祠一定會有新的看法與理解。李氏宗祠的重建,不僅僅是屬于李氏的,也是屬于百姓的,屬于社會的。只有依靠你我他的熱心參與 ,鼎力相助,慷慨解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才有重建的希望!新時期建設的李氏宗祠,也將成為當地新農村文化建設及創建和諧社會的傳播實踐中心,青少年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村民百姓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讓我們用清代桐城人文化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話與大家共勉:先輩聲名滿天下,后來興起望吾曹!
2012年4月8日于上海
------------------------------------------------------------------------------------
我桐城峽山李氏,具有悠久的家族傳承。據其歷數百年仍完整保存,延續的家譜記載,祖先一直可能追溯到三代之周靈王太子晉,堪稱百世之望族。當前我國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弘揚。李氏族人滿懷熱忱,發愿把建祠堂、修宗譜、睦宗族、敦孝悌、展公益、福鄉邦,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結合起來,形成多功能文化場所。既弘揚傳統文化,又滿足農民文化需求,確是一舉數得。愿李氏后人,富而念祖,慷慨資助,精心籌劃,深度開發,對發展經濟和地方旅游等,都會大有裨益。相信此事在地方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定會獲得圓滿成功!
桐城人 上海警備區 江執中
(江執中,安徽桐城人,南京軍區上海警備區原副政治委員,少將, 安慶市上海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