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电影_国产亚洲免费观看_色噜噜偷拍精品综合在线_天堂中文网 - 亚洲天堂日韩av

 
關鍵詞: 樅陽 樅陽縣 一議 工程 月份
您當前位置:樅陽峽山李氏宗親網 >> 文章頻道 >> 本族族賢 >> 本族研究 >> 瀏覽文章

宗譜傳奇

日期:2018-8-24 21:03:35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李坤明 瀏覽次  【字體:

緣  起

2010年5月的一天,兩位風塵仆仆的老人來到敦厚灣。老人自稱是李氏后人,一個叫李有勝,另一個叫李來順,均來自安慶,早在清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先祖就移居懷寧定居(史稱府股)。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始流行修譜,激發了他們思鄉之情,這次,他倆受族人委托回故地尋找老譜,以備續譜之用。據族譜記載和傳說,祖居祠堂在桐城官埠橋的東河灣。百年來,由于地址的不斷的變化,他們經過多方打聽,幾經輾轉才找到這里。

歷史上桐城、樅陽本為一縣,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樅陽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更名為桐城縣,新中國建立后一分為二,1959年,樅陽縣恢復漢代縣名,原西邊縣境保留為新桐城縣。敦厚灣今屬樅陽縣官橋鎮向東村,離官橋街約三里地,背靠黃公山,地處兩山夾角,東河灣與敦厚灣口音相近,可能是在口口相傳中出現的偏差。有勝、來順二位宗親找到當地唯一一位相字輩相丸老先生,說明來意,希望他能主持邀集本地有號召力人士協助續譜。在敦厚灣,他倆看了李氏老祠堂地基,祠堂的遺址上殘垣斷壁,昭示著這里曾經的興旺。

接下來,他倆開始尋找家譜。古人云:“譜牒身之本也。”一本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血脈分布圖,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只有通過家譜追根溯源,才會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家譜還是一個家族最重要的文獻資料,記錄本族重大事件,名人掌故,以及遷徙發展路線圖等,刊印量極少,通常收藏在祠堂之中或藏于家族堂心之上,與祖宗牌位并列,唯有族中發生大事或查閱資料,經族長許可,方可打開,平時不得示人。過去文化人不多,別說讀過完整的家譜人,就連看到家譜的人也少之又少。凡家族中大的紀事多是通過眾人之口,一代一代演繹下來,難免會出現差錯。

尋找族譜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距離上一次重修族譜過去了八十六年了(李氏族譜上修時間是1932年),時間跨越兩個朝代,其間又經歷了戰亂、土改、文化大革命等。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這場政治運動中,族譜作為四舊產物被付之一炬。即使有遠見之人,能將族譜偷偷藏匿下來,也是秘不示人的,因此要想尋找到一套完整的家譜真是難上加難。他們經過多方打聽,拜訪李姓長老,終無一獲。正在他們準備放棄的時候,族人李開升說他多年前聽一位朋友說,他家里藏有一套譜,只是沒有看到過,不知真假,可以去試試。

族譜初現

李開升敦厚灣村民組長,發現族譜線索是緣于他十幾年前在外地打工時,和中渡村一個李姓的工友同睡一床,因為是同宗加老鄉,彼此之間更加親切,成了是無話不談好朋友。一次,倆人在閑聊,從輩分說到家族,說著說著,工友就把家里藏有一套家譜的秘密告訴了李開升。這套家譜原本藏在他的大爹家,他大爹是個文化人,解放前擔任過保長,在“唯成分論”的年代里,一直屬于管制的對象。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一開始,大爹怕家譜被紅衛兵搜查出來,就偷偷地將家譜轉移到他家藏起來,正是老人的英明之舉,才讓李氏家譜躲過一劫幸存下來。雖然當時只是閑聊,但是李開升一直把這件事默默地記在心里。當日,李開升帶著有勝來順二人,到了當年的工友家。工友不在家,工友老母親打開家譜,這是家譜密藏后第一次重示人。經過查看,發現這套家譜與他倆所見的家譜有所不同(之前,李有勝收集了部分家譜,因為殘缺不全,特地來樅陽尋找老譜),主要表現在世系圖的前八個輩分與他們家的輩分不同,要不是有家譜記載,誰也不知道有王李合姓這樣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個屬于海公房下,另一個屬于王家后人,在八世之前各有家譜,之后重修家譜時王李合為一家。于是他們帶著滿腹疑慮回去了,說回家找家譜再看看。這次查譜,發現了峽山李氏宗譜原來有兩套。此譜為《桐城峽山李原王氏宗譜》,屬于王姓萬公支下。意外的發現為后來重建李氏宗祠,續修宗譜取到的決定性的作用。

再見家譜

事隔一段時間之后,安慶方面再次來到敦厚灣,在小店里向打店主人打聽情況有關祖墳等情況,店主推薦他到官橋街上去找李旺青。

李旺青祖居向東村胡四洼人,現居官橋街道。早年在大隊里開拖拉機,門路廣,朋友多,對家族的事很關心。來人找到李旺青,把之前尋找祖居祠堂和家譜的事作了介紹,李旺青聽后很是激動。他說:自己都六十多歲了,還沒有見家譜是什么樣子,早年開拖拉機時就四處打聽,就是沒有一點線索,有機會也去看看家譜是什么樣子。

事有湊巧,第二天上午,桐城李承如和李應東父子倆,也是為尋找家譜而來,幾經打聽找到李旺青。據承如老先生說,他小時候隨父親做清明到過祠堂,至于是哪房哪公支下也不清楚(后經查實,屬于海公支下),于是李旺青邀請李應悅老師同行,大家備些禮品,一同前往中渡村李家,查找老譜。李家老太再次打開家譜,由于幾十年沒有見個陽光,部分紙張受到蟲蛀、霉變,封面標簽脫落,分不清哪卷是頭哪卷是尾,哪卷接哪卷。沒看過家譜的人可能不知道,譜牒是用文言文記事,全部文字都是繁體,還有自創字,異體字,通假字等,同名同姓多,沒有注釋,沒有標點,缺少當時的生活背景,不說把譜牒讀通讀順,就是把一套家譜順序理清都不是一件易事。當四十多本家譜高高一摞擺在面前時,李旺青激動又犯愁。據李旺青說,激動的是終于見到夢寐以求的家譜,犯愁的是不知道從何查起,直到上午十一點多了,還是毫無頭緒。焦急之際,他對著家譜作了一個揖,祈禱祖宗顯靈,許是祖宗真的顯靈了,隨手拿起一本,一下就把自己的父親和叔父和祖父的名字找到了,這樣也就確定了自己與這套家譜的關系。心想:這就不著急了,等幾天來把家譜借回去復印下來。不知主人出于何種考慮,自從旺青查閱過后,家譜再也不肯示人。這套彌足珍貴的家譜再次陷入沉沉的黑暗之中。

重見天日

自從第一眼見到家譜后,家譜就在李旺青的心里生了根,當他再次去借家譜時,卻未能如愿。雖然心有不快,但細想之后也就釋然了。在文革那個人人自危年代,能把一套完整的族譜保存下來,不僅要有卓越的遠見和智慧,更要有非凡的膽識和勇氣,F在人家不想外借,也許是有其原因的,不可強求。既然此路不通,只好另辟蹊徑了。后來聽說人黃華村小胡莊李家友家有一套譜。于是,李旺青連忙雇車趕到小胡莊找到李老先生,老先生人打開譜箱,里面空空如也。原來,他在翻建堂屋的時候,譜箱一直放在外面,本想就是幾本書而已,不會有人要的,哪知還是被人偷走了,老先生也是后悔不已。據老先生回憶,他家藏的譜只有八本。

這一年的整個冬天,李旺青都糾結在家譜之中。哪怕有一點線索,不管路途多遠,都要親自去查訪,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事情又回到了起點。轉眼間就到了臘月十幾,外出打工的人員陸續回家,鄉村里飄蕩的年味越來越濃。家譜的心愿未了,寢食難安,他覺得愧對祖宗。那天查譜時,李老太叫他們把譜拿走,他后悔當時沒有聽李老太的話,以致生出許多事端來。就在山重水復之時,忽然想起一個朋友李富華。李富華,原中渡村書記(兩村合并后,改為黃華村,仍為書記),想請他出面借譜,碰碰運氣。這年的冬天雨雪偏多,天氣寒冷,臘月十七那天,李旺青包了一輛出租車,到了黃華村村部,見到了書記李富華,把此行的目的和事情的經過向李書記作了一一介紹。聽完李旺青介紹,李書記爽快地答應:“這事包在我身上,我現在就打電話叫他來。”沒想到事情出奇的順利,李老太的大兒子李某(名字不詳)接到書記電話,匆匆趕到村部,書記指著坐在旁邊的李旺青,“這位是我們本家的長輩,想借你家的譜回去復印一份,印完立即歸還,你看可行?”李某連忙說:“行行!”第二天上午,李旺青到了李某家,李夫人說:“這都快過年了,你明年正月十六來。”第二年的正月十六,李旺青四到李某家,終于如愿以償的借到了全套家譜,一共四十五卷,因為第二十五卷遭到蟲蛀,損毀嚴重沒有帶回,其余全部帶會家。幾個月來的辛勞奔波,終于有了結果。

李旺青花了一天的時間,對全套家譜作了整理,除了第二十五卷外,基本完整。家譜是一套完整的系列叢書,如同鏈條,斷了一卷,就無法上接下連。忽然,他想起安慶李有勝曾說過,他們在查找老譜時,發現安慶新洲李應封老先生家有一套《桐城峽山李原王氏宗譜》,因為曾經遭受過水災,被水浸泡過,現在只剩下四十二本,殘缺不全了,還是損毀嚴重的。于是通過電話聯系到李應封的老人。李老先生聽說只差第二十五卷,立即查找。真是祖宗有靈,唯有二十五卷完整無缺,一字不少。正月二十二,旺青和兒子開車去安慶新洲借回第二十五卷,至此,峽山李氏族譜總算收集齊全。

李旺青是個辦事縝密的人,他在街上找了一家辦事認真的復印社,談好價格,每張五角。每天只復印三卷,早上送去,晚上取回來,逐頁校對,以防漏印,重印或字跡模糊不清,裝訂順序顛倒等錯誤。發現不合要求的立馬重印重裝,確保家譜準確無誤。歷時半個月,第一套家譜復制成功,聽說旺青將家譜完整復印了,尊祖愛族的人都積極去到他家去借回自費復印,復一整套譜一開始復印費是兩千元,后來電腦存擋了,復印方便了,降為壹千伍百元一套。復印的份數多了,大大方便了宗親們查譜問祖。

峽山李氏宗譜的重見天日,也揭開了一段存封的歷史,再現了李氏家族的輝煌過去,激勵后人奮發向上,為后期建祠續譜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

后記

為保證史料的真實性,本文以第三人稱還原客觀事實,再現李氏宗譜重現江湖的曲折歷程,正是因為曲折,才更覺珍貴。感謝中渡李老先生家族(名字不詳)在動亂年代,甘冒風險,歷盡磨難,為李氏家族保存了一套傳世宗譜,功莫大焉,后人將會永遠銘記。建祠續譜非一人之力,須全體族人同心協力才能完成。在此,感謝所有為重修宗譜付出努力的宗親朋友。由于時間過去八年之久,有關姓名用字、地址、事件等可能出現訛錯,請速告知,以便修改。因為本人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請宗親多多指教,謝謝!

(李旺青口述,李坤明整理)

2018.8.14

李坤明,應字輩,男,1959年生,樅陽縣義津鎮北圣村人。

電話13955611587郵編246735

郵箱zyyjlkm@163.com 2812049892@qq.com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0% (0)
0% (10)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