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电影_国产亚洲免费观看_色噜噜偷拍精品综合在线_天堂中文网 - 亚洲天堂日韩av

 
關鍵詞: 樅陽 樅陽縣 一議 工程 月份
您當前位置:樅陽峽山李氏宗親網 >> 文章頻道 >> 本族文化 >> 瀏覽文章

尋訪先賢李光炯的足跡

日期:2018/9/23 17:38:32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李作平 瀏覽次  【字體:

尋訪先賢李光炯的足跡

作者:李作平

【摘要】誠以修身,毅以致遠,勤以修業,樸以致弘

九月十八日這天上午,我和同事吳老師相約去探訪近代教育家、民主思想家李光炯先生足跡。時近中秋,陽光仍異常熾烈,我們不顧炎熱,按計劃開始探訪。

我們首先來到宏實中學,這是樅陽縣一所新辦高中,也是樅陽唯一一所復讀學校。這里以招復讀生為主,兼招部分應屆新生,師資力量雄厚,生源充足,每年有上千學子從這里走向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殿堂。

宏實中學的前世今生,與李光炯先生關系極大。李光炯于1927年,在今宏實中學附近的“七里頭”創辦了宏實小學,創制了校徽,譜寫了校歌,制定了校訓“誠 毅 勤 樸”。宏實小學在當時名噪一時,聲名遠播,是老桐城為數不多的私學之一。后在小學基礎上,又增加了職業教育。

“宏實”,意為“實大而聲宏”,以“宏實”為校名,反映了李光炯的辦學思想,也折射出他在教育方面的追求和希冀。抗日戰爭爆發后,宏實小學是老桐城宣傳抗日主張、舉行抗日活動的重要陣地。1939年,日軍為發泄對宏實師生的仇恨,派飛機轟炸,摧毀了校舍。1951年,黨和政府恢復重建了這所歷史名校。1969年改制為初中。2011年改制為高中。九十一年來,宏實小學歷經磨難,數度搬遷,幾經沉浮。但一代代宏實人恪守校訓精神,誠以修身,毅以致遠,勤以修業,樸以致弘,最終不辱使命,終于化繭成蝶。

佇立在宏實中學門口,一種敬意油然而生。學校大門寬闊氣派,斗大的金色校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校園內花木遍地,大道縱橫,高樓矗立,蔚為壯觀。李光炯先生一生倡導追求開啟民智、科技興國,今若泉下有知當前盛況,不知是否會感嘆于昔日無奈的離別,感喟于今日茁壯長成的碩果?不知是否會牽著一片閑云,懷著一抹欣喜,舉起家釀的米酒,來一次悠然的沉醉?

 

宏實小學原址即今天的樅陽縣實驗中學,走進校園,廣場中央一尊漢白玉雕像早已映入眼簾。這是一座李光炯先生全身雕像。先生面容俊朗,目光深邃,長須飄飄。仔細凝望,先生身體微微前傾,一襲長袍迎風后拂,似在長途奔走,又似告訴來者:開啟民智,教化國人,步履艱難,任重道遠!

實驗中學的大門朝南,這應與當年宏實小學大門朝向一致。大門的前方是一口面積約有四、五百平米的大池塘,池塘波光粼粼,池水清澈,邊沿水淺的地方,間或有青蓮點綴。池塘四周,樹木蔥蘢,兩側雙山相對。大門左側山上已建有民居,成片屋舍相連不斷;另一側雜樹繁茂,一片蔥郁。

此刻,在柳樹叢里、池水倒影之中,我分明看到了清代昭梿在《嘯亭雜錄·京師園亭》所描述的“一泓清池,茅檐數椽,水木明瑟,地頗雅潔”的景象;我分明看到了昔日宏實小學師生浣衣汲水、發筆洗硯的活躍身姿和自信的笑容。

當地的一位村民熱情地指引我們來到實驗中學校園圍墻后面的空地上,這里地勢稍高,視野開闊。我們站立的地方是一條狹窄的土路,兩邊荊棘叢生。他指著不遠處的一蓬發黃的茅草和長滿山芋藤子的旱地對我們說:“據我長輩講,當年宏實小學比現在的實驗中學規模要大,最遠處應該在那里——那里——。”

接著,他又補充道:“我們年輕的時候在那邊地里干活,經常挖到瓦礫、殘磚。土下面還有麻石條,不少人抬回去做屋腳。早先瓦礫太多,后來一畚箕一畚箕地清理,才能種油菜。”他怕我們不明白,馬上解釋道:“三幾年的時候,宏實小學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片瓦不存,不得不停辦。解放后在原址上又興辦起宏實小學,后又改建為縣農機學校。宏實小學數度遷移,還曾遷至黃泥崗(原長安公社,后為黃羮鄉政府所在地),叫長安宏實小學。”

就在我們認真聆聽的時候,忽然從遠處傳來一陣警報聲。我猛然想起今天的日子,這不是樅陽縣政府為紀念“九·一八”拉響的警報嗎?站在曾被日本人炸毀的校園的遺址上,聽著一聲聲警報,我們不禁陷入沉思。“九·一八事變”距今已有八十七年了,這在人類歷史上只是短暫一瞬,而八十七年的滄桑巨變卻讓人平生無限感慨。

都說韶光如夢,看慣了秋月春風,可往事就像一場無言的秋紅。縱算葉落成空,那老去的年華依舊可以風姿萬種。縱算歲月朦朧,依然可以覓尋當年遺落的影蹤。我們真的能忘記一切么?又怎么能忘記一切?

從宏實小學原址出來,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我,為什么當年李光炯先生要選擇實驗中學這一片土地興辦學校呢?這里離樅陽縣城尚有七里,名曰“七里頭”。當年這里應該是人跡罕至的一片山林啊!難道先生竟是看上了這里的偏僻幽靜?還有,這里抑或是先生的地產或是祖業?

帶著疑問,我們繼續尋訪先生的出生地——李蘭莊。沿著樅桐公路方向的街道,走在綠樹掩映的人行道上,太陽依舊熾烈,沒有一絲風,身上汗水涔涔,老天仿佛在考驗著我們尋訪先賢的誠意和決心。

過了新檢察院大樓,在加油站對面,我們就警覺起來,因為是第一次來,我們生怕錯過去李蘭莊的路口。按照直覺,我們在長安村衛生室路牌前果斷轉彎,朝村里走去。前行十幾米,有一排簡陋的樓房、幾間破舊的平房和數棵粗大的柳樹,沒有見到想象中規模很大的村莊。正當我們疑惑是否走錯地方的時候,一轉身,忽然發現了在照片中看到過的李光炯的陵墓,我們不禁一陣驚喜。

李光炯先生出生于李蘭莊,1941年卒于四川。抗戰結束后,遺骨由四川遷回老家李蘭莊。1990年樅陽縣政府對其陵墓進行了修繕。

李光炯先生墓位于一座行將消失的山丘之上,山丘不大,約有二、三十米高,山的一側已被挖掘成樅桐大道的一部分,剩下的半邊山丘,雜木橫生,陰翳蔽日。墓坐東朝西,墓前臺階上長滿了青苔,落滿了枯枝敗葉。數根粗大的枯樹枝經與吳老師合力才被拽離臺階。

走近墓碑,“教育家、民主思想家”幾個大字赫然在目。簡單地收拾、清理之后,吳老師已迫不及待地開始瞻仰、拍照。緊接著,我們辨識碑文,試圖揭開塵封的歷史。但墓碑和紀念碑上的文字已然模糊不清,稍一撫摸,油漆便紛紛脫落,讓人頓生悵惘悲涼之感。距墓地幾十米外,在長安衛生室背后,一棵大楓樹約有百年樹齡,樹冠如巨大的傘,遮蓋了半個池塘,分明提示來人,這里曾經人丁興旺,文明久遠。

李光炯墓前有三戶人家、一間衛生室、一個低矮的生產車間。打聽第一戶人家,回答是租房客,是來租房做豆腐生意的外地人,什么也不知道。打聽第二家,出來的是一位老婦人,她說自己68歲了,是土生土長的李蘭莊人。我們說明了來意之后,她放下要去清洗的蔬菜,和我們聊了起來。問起李光炯出生地和老屋遺址,她全然不知。她只知道九零年修墓的事,說李光炯先生親朋故舊和海外學子捐資不少,墓地是由政府牽頭修繕的。她還介紹說,李光炯先生墓里實際上還埋有其女兒李相玨的骨灰。

后據李氏族人說,李相玨去世前向家人交代,她的骨灰要一分為二,一半陪伴他的父親李光炯,另一半陪伴她的夫君余光烺。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長安村書記,也就是這位李氏老婦人丈夫,突然收到一封遠方來信,要求將李相玨骨灰葬于李光炯墓旁。老書記自然無法拒絕,遂相約在衣襟上系紅繩作標記,以便相認接頭。后來依約行事,終于完成了李相玨的遺愿,也成就了一段孝道佳話。

從那時起,一個畢業于北師大、深受魯迅賞識的博學多才的名門閨秀,將靈魂的一半陪伴著相親相愛的夫君,另一半則與給她身體發膚和強大精神支柱的父親長相廝守,在天堂續盡孝道。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熟讀圣賢書的李相玨當然明白這個道理。然而,要在百年之后矢志不渝,她需要怎樣的似海深情才能擁有這般超凡的果斷?需要怎樣的言傳身教和精神召喚才能產生如此驚人的勇氣?

 

一上午的行程匆忙而充實,感覺自己穿越了歷史的天空,跨越了時間的隧道,和先賢有了一次面對面的對話。

回想雜草叢生的宏實小學原址、落滿枯枝敗葉的李光炯墓、行將消失的李蘭莊,想到無法尋覓的李光炯故居,帶著當初為什么在“七里頭”辦學的疑問,歸途中,我們心情異常復雜、沉重。

李光炯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有77年了。這位思想家、教育家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早已被肯定。那么,我們對這位先賢總得做些什么吧?

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重建峽山李氏宗祠,再創家族輝煌
0% (0)
0% (10)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