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峽山李氏續新篇 |
作者:劉樹人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206 更新時間:2018/6/4 9:00:20 文章錄入:zytfj |
|
今年春天,一天戰友李應開打電話給我,說他春節回老家樅陽,看到了八十年前修訂的一套四十五卷的《桐城李氏宗譜》,才知道祖先原來姓王,出自周朝周靈王太子晉,至元末躲避社會動亂,遷到桐城峽山,并改為當地土著的李姓。原有宗祠名為“積慶堂”。現族人重建祠堂、再續家譜的愿望。后來看到《李氏宗譜》的復印本,知道應開所言不虛。并以為,宗譜迭經修訂,皆有當時名人作序備述原委; 祖先帝王之胄,子孫瓜瓞綿綿,譜圖皆有詳細記載,原姓王氏的峽山李氏堪稱百世之望族。值此太平盛世,建祠堂而修宗譜確有必要,也是峽山李氏的一件大好事。 古代社會交通與信息不發達,人與人之間聯系不便,歷代帝王以禮教統攝人心、治理國家,而家族則是社會聯系與組織的基礎,家是國的最小單位。正如我們今天所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禮教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忠孝”,內講孝悌,外講忠恕,所以儒家推崇的個人修養的境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家族觀念很強,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社會實行宗法制,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由氏族社會進化發展的必然。人不能孤立生存,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是最合適的生存組織。每個家庭都本乎始祖又繁衍為家族,而為著紀念祖先和保持家族長久的穩固和繁衍,便有了建立家譜和祠堂的具體形式。歷史上,立家譜遠早于建家祠。古人認為,家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寫史始于《春秋》、《左傳》,到漢代更為興盛,有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漢書》的體例并成為歷代史書的范式。家譜的出現也不算晚,到魏晉之際,朝廷權貴講究門閥,最崇譜學,已經設立專門機構掌管、編撰名門望族的家譜。到宋代,歐陽修、蘇軾等人開始自己編撰家譜,從此自編家譜蔚然成風。據《桐城李氏宗譜》記載,此譜即是仿歐、蘇家譜體例編撰的。編修家譜對名門望族有重要意義,一是厚其本原,使后代子孫了解始祖起家之由來,繼承和發揚家族優秀傳統,既以祖宗為驕傲,又有所作為,為家族“光大門楣”;二是明倫定分,使后代子孫明確昭穆有序,尊卑有等,敬宗愛祖,恪行孝悌之道;三是渙散有統,使后代子孫繁衍雖多而不亂,適應后人在社會動蕩、交往不便的條件下“尋根”、“聯誼”的需要。家族祠堂的建立晚于私人建家譜,并由于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而難以維護和保存。家族祠堂的建立與家譜的作用相輔相成,可以演示家譜的實踐形式,對于家族的穩固與繁衍也有重要意義,一是便于祭祀祖先。在特定的場所“行禮如儀”,造成莊重肅穆的氛圍,強化敬宗尊祖的觀念;二是便于集合議事。家族中有大事到祠堂討論,稟告祖先,顯得嚴肅慎重,利于統一族人思想;三是便于施行獎懲。特別是懲戒,子孫不孝或品行大惡,到祠堂“家法伺候”,顯示懲戒的權威性;四是便于公益活動。有的較大的家族祠堂常常作為小孩讀書的私塾,等等。總之,歷史上許多名門望族都十分重視宗譜和宗祠的建設,其根本目的,就是李氏宗譜一九三二年重修時方守敦先生作序所言:“以篤本根,利濟鄉邦,以推仁愛”。 建祠修譜過去較為常見。但是,由于約五十年前“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不但有宗祠、宗譜被毀,而且影響了人們的觀念意識,認為此類事是“封建落后”; 干攏、破壞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美德的傳承,其不良后果今日已經顯現。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西方文化思潮廣泛傳播和流行,嚴重影響了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為。奉行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崇尚金錢拜物教、及時行樂的頹廢人生觀已不鮮見,社會道德水平也有下降之勢。有鑒于此,國家大力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大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正是題中應有之義。今日峽山李氏族人籌議建祠修譜,實為應天時、順人心的明智之舉。通過建祠修譜,可以學習了解家族史,認識到家族的繁衍發展實有賴于國家的繁榮發展,國運昌盛則家族興旺,國運衰頹則家族渙散,從而樹立為國家、為社會效力貢獻的思想;可以學習家族史上的優秀人物,激勵產生積極向上的光宗耀祖之心,發奮努力,自強不息;還可能團結族人和鄉鄰互相幫助,發展公益,扶持寡弱,造福鄉邦。 建祠修譜是宗族大事,辦大事要集眾力。應開告訴我,現在族人推舉他牽頭操持,他深感此事責任重大,再三推卻,但難違族人美意。我則以為李氏族人深具眼力,應開曾經身在戎行,后又到地方經濟要害部門歷練有年,胸襟、眼界開闊,辦事精明強干,應是一個十分合適的領頭人。應開還告訴我,建祠修譜之舉亦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宗祠建在原址附近,擬周密籌劃,精心設計,使宗祠建設體現傳統本色,又有時代氣息,還能有有利于鄉里公益活動。他還說,許多族人聽到建祠修譜的消息以后,都紛紛表示要大力襄助,玉成其事,出人出力,積極捐款,目前經費已經部分落實。 現在,峽山李氏建祠修譜之事已有良好開端。我想只要李氏族人團結一心,群策群力,踏實努力,不怕困難,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一定能把這件宗族大事辦成光前裕后、有時代新意的好事!
(劉樹人,江蘇省揚州人。解放軍南京軍區某部原政委(正師職,大校軍銜)。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藝委會委員,上海賢城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1969年“上山下鄉”插隊到邗江縣,1972年應征入伍,1976年起先后任排長、干事、處長、政治部主任,2004年任正師職政委。 劉樹人從軍近40年,長期從事軍隊政治思想工作,曾擔任師、團兩級主官,對所任職單位的工作和建設、特別是政治工作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任排長時,全排榮立集體三等功一次,個人榮立三等功兩次。組織宣傳了一系列軍隊先進典型,其中一人事跡被《半月談》雜志選入“1986~1996新時期全國先進人物榜”;一人被追記一等功。
劉樹人是全國知名的軍旅書法家,研習書法40余年,自唐楷入手,行書學米(芾),后浸淫北碑、漢隸和金文,形成了拙樸自然、簡靜遒勁的藝術風格。書法名家、古代文學史家、南師大教授常國武先生用清人評宋詞的標準——重(厚重)、拙(古拙)、大(大氣),概括了他的書法特征。上海《書法》雜志主編胡傳海先生評價他是“一生闖蕩南北,風雨人生,在品性上能兼蓄北人之豪放和南人之細膩,而在書法藝術中也能融北碑之雄強和南帖之秀美,入古出新,翩若驚鴻”。當代書畫大家儲云先生認為他的大字、大篆和行書都值得稱道,評價他是“在部隊多年,上下關系協調,文章詩詞出眾,一派名士風范。而他的書法,則無一不體現那種樸實、典雅、高古的藝術本性,生發出一種隨和、沉穩及大氣不拘、收斂有序的美學哲理”。他在書法專業報刊發表書法文章數十篇;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書法聯展;出版有《劉樹人書法集•自撰楹聯卷》、 《金聲石韻•劉樹人書法作品集》、 《書法入門十八法•張黑女墓志》、 《當代最具潛力書法家•劉樹人》等。 《解放軍報》、上海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對他做過介紹,傳略被編入多部大型辭書。) |